联系我们

more>>

新闻动态

论人性的深度与穷尽的可能

  • 发布日期: 2021-07-29
  • 点击:1166

——自主健康与国传三期第四次大课圆满结束

2021年7月25日的北京暑热炎炎,原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孔见老师不辞辛苦,从天涯海角远道而来,为自主健康与国传工程学员分享了题为《漫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范畴》的精彩课程。孔老师深邃睿智,旁征博引,字字珠玑,为学员献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生命教育课,拂去物欲的虚火,开阔生命本质的视野,为大家的日常修身指明了方向。

  在上午的课程中,孔老师首先介绍了生命展开的两个向度:一是作为生命个体属性的表达、开显、实现与完成;一是作为社会个体在人世间的开展,包括在社会之中参与各种活动、成就各种事务,以及所要承担的群体责任,所要建立的各种功业,等等。前者属于内修的范畴,关乎人存在的内涵;后者属于外治的范畴,关乎人存在的外延。内修的意义是“成己”,最高成就是成为一个心通大道、德性圆满的圣者;外治的意义是“成物”,并以所成之物来成就人的本己。

孔老师用一个坐标系来形象的展示中国古典人文主义对个人内修和外治的态度和理解。横坐标代表外治,纵坐标代表内修,中间的斜线变量代表儒、道、佛不同学派的观点和主张。道家更加注重内修,而外治的方面主张无为而治;但法家专注外治,可以为了成就霸业不惜付出人性与人格的代价。儒家既重视修身成圣,也强调人对家庭、国家与天下的社会担当,体现了中庸之道的宽坦大度。

修身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所谓修身就是人把自己当成矿山,开掘自身本性让潜藏在其中的“人得于天而开虚灵不昧”的“明德”涌现出来,将人转化并改变其存在的品质,是生命向内开展的向度。生命向外开展的向度,是人在家庭、国家、天下等社会场域里的活动。儒家将其概括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用现代的话语说,就是家庭与社会的治理,是一个由近而远、在社会场域中不断推而广之的过程。

接下来,孔老师引用了《孟子》中的“人爵”与“天爵”探讨了人格成就的不同层次。成就前者的人是指在政治生活领域或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将某种事业做强做大者;后者的攀升是人在人性深度上的纵向成就,是在人格上展现出来的玄德与明德的光辉。人的最高荣耀是“天爵”,而不是“人爵”。儒家以修身为本,重视精神人格方面不断进取。孔老师还指出实现所有人的人性圆满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从而才能构建出完满人性化的大同社会和“天下有道”的至德之世。

孔老师上午的课程着重于理论构建,高屋建瓴,而下午的课程则落地实用,为大家的日常修身给予了实际性的指导。他指出修身之身是指的是身家性命,包含身心性三个维度:身体维度指的是身体组织器官及其功能属性;心是意识后台感而遂通的神识,大约属于潜意识的领域。性是生命的本源,在这个界面,人性突破了自我的边界线,与万物打成一片,实现人性与天道的贯通。讲到动情时,孔老师现场为我们演示了如何用心来歌唱,让同学们更直观的感受身、心、性的交融与贯通。

  

孔老师对比剖析了两种不同的性命结构,他指出心性强大,身体相对弱小,自性的力量大于心理能量,心理能量大于身体蛮力,此为稳定的性命结构,反之即为不稳定的性命结构。

  孔老师还强调养生与修身不同,人不能仅仅活在身体意识层面,更要活在心的层面,乃至活在性的层面。人们更要启蒙去蔽,即打开身与心,心与性,性与天道的阻隔,使之实现贯通,从而完成人性,或者说,获得完满的人性成就。

最后,孔老师对当代人性状况进行了评估,并引发学员反思: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并没有自带使用说明书,人们应该怎样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怎样避免物质上与精神上的两极分化?怎样穷尽人性可能性,达到止于至善的人伦极限,让人在更充分、完整的意义上成其为人?这些问题引发了学员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赤日红尘中,孔老师贯通古今、声情并茂的精彩讲解宛如荷风送香,潺潺清泉般沁润着我们的心田,期待孔老师将来给我们带来更加睿智深邃的启发与指导。


撰稿:三期共辅班何杨、二期共辅班宫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