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more>>

新闻动态

对国学传承的一点体会

  • 发布日期: 2017-07-11
  • 点击:1426

国学传承要回答两个问题:一、传承什么?二、如何传承?此次国学传承班的意义所在,就是要和大家一起厘清中华文明之脉络,帮助大家把碎片化的知识点链接起来,然后每个人根据各自因缘找到自己想要的“月亮”,然后去完成探月和登月的个体目标。

第一个问题关于传承什么,我们就是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道统,关于对道统的所指,诸子百家都有自己的终极指向,其名相或同或异,其目标或出世或入世,学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心和发愿去选择下手之处。

第二个问题如何传承,有三入:一者理入,二者行入,三者心入。刘力红老师在三和书院的医道传承班上讲到,接受传承的路径有三:一是文字传承,这是最流行的一种以文字为载体的传承方式;二是师徒口耳传承,是师带徒的方式;三是直接传承,直接体会传承的力量和信息。而文字传承和师徒口耳传承都是为了获得直接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之中,一个人必须要过两关:一是德行关,二是悟性关。德行关就是要考察一个人的德行,根本原因就是一个代代相传的好东西,凭什么要传给你呢?这一点在师徒口耳传承上特别重要,过来人都会强调要得真传,一定要无条件地跟师,但当下之世鱼龙混杂,名师好寻,但真正过来的明师难遇啊。

德行很好的人,过悟性关时往往会遇到比较大的挑战,因为,聪明人在德行关时,很容易耐不住寂寞与考验,大多都走掉了,如叶公好龙,真龙来了反而跑了,所以纵观当世,真正追求真理还是极少数的人的事情。

过了德行关以后就是悟性关,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特别强调实际的操作,也就是所谓的渐修顿悟,顿悟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基于理上的明白,叫理悟,一个是基于真修实证上的明白,叫证悟,证悟一定要通过渐修而来,不可能一躇而就。在修行上来说,也就是所谓的见地与功夫并重,而真正的证量到了一定是理事不二,仅仅基于逻辑的推理的东西还不能体认到实相,没有体认到的实相对个体来讲还是不存在,基于逻辑的辩论与证悟相去甚远。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综罗百代,诸子百家,实难穷尽,我们选取道释儒易医来分析一下,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看:

第一个层次:道和释都是以信仰为导向的宗教,它是有组织形式的传承,就是所谓的道教和佛教,特点是一教多派,但无论何派,在其宗教中都有其唯一的终极指向。

儒易医和道教、佛教比起来,实际还不能算是宗教,没有宗教般的组织形式,叫无教多派,所以不同派别或个人表达的角度,指向目标各异,自然是难辨真伪,在这里会体会到江湖艰险,择法不易。

第二个层次,以文字为载体来看,都有其知识体系,有道学、佛学、易学、医学、儒学。

第三个层次,道释儒易医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术层面的东西。

所以要想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一定要把《道德经》和《易经》结合在一起看,再加上实修的体会才能够真正明白。

《易经》的核心就讲变化和不变,而到底什么是变化,什么是不变,这个就与所取的参照系有关系,有相对的参照系和绝对的参照系。

《道德经》开篇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就是指天地人,又称三才,我们把道简称为零。

如果在万物的角度来看,天地就是万物的相对参照系,相对万物,天地是不变的,万物就是变化的,对万物来说,就有天长地久之说。

那么三哪里来呢,从二来,我们可以把二定义为时间与空间,就是宇宙的概念,我之所以把二定位在所有人都可以知道的时间与空间,没有把阴阳定义为二,是因为真正的阴阳是不具象的生命力呈现时显现的两种状态,所以阴阳及其强弱的变化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直接体会到的。如果在三的角度来看,时间和空间就是天地人的相对参照系,在时空里,天地就是变化的,就不是天长地久了。

那二从哪里来呢?就是时空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就是要去认识那个能够产生时间和空间的一,对个体的人来说,就是我们的心。对一而言,时间和空间就是变化的,而一就是不变的相对参照系。而对一的认识,仅仅靠逻辑是不够的,是需要体认的,只有个体真正地超越了时空以后,才可能对产生时空的这个一有真正认识,而这种认识一定是你人生经验里没有的。

然后这个一还可以被超越,认识到绝对的零(道),对绝对的零(道)来说,这个一还是变化的,是零的显现,零和一比,零是不变的。

所以,真正的绝对参照系,只有认识到了零才能够建立,而对零和一的认识,在佛法里的说法就是体为零,用为一,体籍用显,零和一是一个东西,我们最多可以体认到一,但想认识零,只能通过显现出来的一去认识,我们不能直接认识到零,我们是通过体认一来体认零的真实存在的,所以这个最难,也为古往今来的无数先贤竟折腰。

关于如何超越时间和空间,在佛法里是有明确表达的,我们人的心就是超越时空的一种存在,对心的体认是佛法和其它门派不共之处,佛法的终极目标就是证佛之所证,去明心见性,认识了心(一)以后,再去体认心中所蕴的自性(零)。

所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高明的就是认识生命和世界的实相,而想认识生命,可以从当下入手,根据自己的缘分去择师和跟师,然后各遂所愿,甚或直达圆满的生命实相。

最后,在学习传统文化时,当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然后一门深入进去。选择什么方向,就与你的发心和缘分有关系了,但是选择去认识万物,还是认识三,还是认识二,还是认识一,乃至去认识零,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才有“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的表达。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君子不器的意思就是真正的君子只追求形而上的道,言外之意,追求形而下的器的都是小人。做君子还是做小人,表面看起来好像是个体的意志选择,但是几千年来,为什么没有几个得道的真君子呢?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