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more>>

新闻动态

专访胡艳辉:从信息公开里看见公益的温度与远方

  • 发布日期: 2025-10-28
  • 点击:99

文章来源:基金会中心网


导读:


在FTI2025观测中,基金会中心网做了一项新尝试——增设社会观测员机制,邀请来自基金会、研究机构、媒体等多元背景的伙伴,深度参与FTI2025进阶观测。这一机制作为FTI项目持续开放行业共建的一部分,我们希望能够借此提升FTI观测流程的透明度,也借助行业“外脑”的智慧,共同优化FTI的指标体系与观测流程,推动行业信息公开水平的共同进步。


在FTI2025社会观测员队伍中,北京市长江科技扶贫基金会的秘书长胡艳辉是观测基金会数量最多的一位。当我们坐在屏幕两端连线对话,听她聊起100多家基金会的信息公开细节时,没有程式化的评价,只有一位深耕公益二十余年的从业者,对“公益如何更透明、更有价值”的深切思考。这份从细微处沉淀的观测心得让我们看到,FTI社会观测员机制已不仅是对基金会信息公开的观察,更是一场行业人之间的价值共鸣。


胡艳辉:

北京市长江科技扶贫基金会秘书长,慈善公益领域资深从业者,多家社会组织理事、监事,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自主健康专家,高级心理咨询师,首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特邀评委,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工商管理博士

一、为什么成为观测员?

一份源自初心的参与式学习



胡艳辉所在的北京市长江科技扶贫基金会,自2010年成立起便怀揣一个朴素却坚定的使命:“用我们的专业经验,帮助中小型草根组织或民间非营利机构探索生存之道,既实现使命愿景,又能高效完成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正是这份扶持同行的初心,让她主动加入了FTI社会观测员的队伍。


对胡艳辉而言,观测工作更像是一次参与式学习。平日忙于项目落地、资源对接、团队管理,她很少有机会系统研究其他基金会的运作,而成为社会观测员恰好提供了这样的窗口,“是学习和了解其他基金会的好机会”。


不过,胡艳辉也坦言,最初想“通过观测深入了解基金会”的期待没有完全达成。“仅靠网站和公众号上的内容,能触达的大多是表层。”她直言,有些基金会的动态更新很及时,但看不到项目背后的思考:“为什么选择这个帮扶群体?项目设计的思路是什么?执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理念是否清晰?行动是否一致?背后有没有深层的价值坚持?要理解这些,必须走近他们,坐下来聊。”


即便如此,观测过程依然给了她意外的启发。看到有些基金会将使命愿景清晰呈现,项目动态紧紧围绕初心展开时,她会不自觉地反问自己:“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故事讲得更清楚一点?让捐赠人一眼就知道‘我们在为谁做什么’?”她也开始借鉴那些打动她的信息公开方式。这种从旁观者到反思者、学习者的转变,正是观测工作最珍贵的收获。


二、从FTI指标使用者,到有温度的观测者



胡艳辉与FTI的缘分,早在成为社会观测员之前。她作为基金会的秘书长,也曾以FTI指标为参照,不断完善自家的信息披露体系。当身份从指标使用者变成观测者,她发现这种切换格外丝滑。“看到一家基金会的官网,我会本能地把它的栏目和FTI指标对应起来,只要栏目清晰、更新及时,大多指标都能满足。”


但比起“达标与否”,她更在意另一个问题:这家基金会做的事,真的和它的使命一致吗?


她的目光始终落在“价值是否落地”上。“我会思考这家基金会的使命愿景是什么,做的项目是否对应初心,落地时有没有切实改善受助对象的处境”,胡艳辉的观测视角,始终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


也正是在这种追问中,她捕捉到了行业里一个常见的信息公开误区——很多基金会混淆了活动总结和项目报告。她举例说,有些基金会会定期发布图文精美的月度报告,看似内容丰富,实则“更多是活动罗列,没涉及受助对象变化、资助流向这些核心信息”。她对FTI进阶观测中的“项目评估报告” 指标特别认可,但“很多基金会还没理解它要呈现什么,以为把新闻摞在一起就是项目报告”。如何有效地促进基金会将项目成效意识融入工作流程中,这一点还需要行业共同努力推动。


这份对“公益本质”的执着,让我们感受到胡艳辉在观测中所传递的对行业怀有热切期待的温度。


三、给小规模基金会的建议:信息公开不该是负担


在观测100多家基金会的过程中,胡艳辉注意到有些基金会从信息公开渠道来看处于“半停顿”状态,“有的官网打不开,公众号好几年不更新”。她理解这种困境,“很多小规模基金会一人身兼数职,不是他们不想公开,是没精力、也没内容可公开。”


但这并不意味着小基金会就该在信息公开上“躺平”。结合自身经验,胡艳辉给出了一个实在的建议:将信息公开融入日常工作,让信息公开成为自然。


她介绍了自身的经验:“我们规模不大,疫情后年支出几百万元,人手也不多。但我们坚持将财务和项目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材料,比如捐赠收入、资助明细、培训现场情况等,顺手整理一下,定期上传到官网和公众号。”她说,“不用加班加点,也不需要另起炉灶,就是养成把在做的事‘亮出来’的习惯。”


她特别提到,小机构不必照搬大基金会设立专门的信息公开部门或跨部门协作机制的模式。“对我们来说,信息公开应该是随手能做、轻松完成的事,比如写项目总结时多想一下‘有没有体现执行流程和绩效’,既完成内部复盘,又做到了信息披露,一举两得”。


在她眼里,信息公开的核心是传递一种真诚。哪怕只是一段朴实的文字,只要能说清“我们为谁做了什么”,就有意义。


四、观测之外:看见信息公开的长远价值



聊起观测中印象最深的基金会,胡艳辉提到了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


“他们做的很多事,别的基金会也在做,乡村振兴、助弱济困……但让我触动的是他们完善的义工制度。”她说,“它用信仰和文化推动大家做义工,让每个参与者都清楚自己的角色能带来什么改变,这不是简单做公益,是在推动整个社会的善意流动。”


这种对“长远价值”的追求,也贯穿在胡艳辉自己的工作中。她介绍了北京市长江科技扶贫基金会早期做脑瘫儿童救助项目的思路,“我们没有停留在“给钱给物”,在项目成立之初成立了慈善信托,探索长效资助模式;之后又和公募基金会合作,解决非公募基金会的募资难题;多方合作推动脑瘫治疗费用纳入医保。我们想的不只是帮一个孩子康复,是让这个群体未来能有更多系统性的保障”。目前主要开展的自主健康工程、长江文化精品课程项目也是如此,通过普及自主健康理念、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让人们在思想上得到提升,从而促进行动的改变。


对项目长远价值的思考,正是胡艳辉想通过FTI观测去寻找的共鸣。“我想看到优秀基金会做项目背后的思考,看他们如何平衡‘当下救助’和‘长远改变’。虽然这(在观测中)很难直接看到,需要花时间去梳理,但我觉得很值得。”


五、写到最后


专访尾声,胡艳辉说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做公益久了,会越来越在意‘实在’的东西”。


FTI的项目目标也在这样的“实在”里。FTI项目虽着力于提升基金会信息公开水平,但信息公开只是手段和过程。我们希望通过完善和恰当的信息公开,让每一份善意都清晰可见、可感、可信赖。也让每个关心公益行业的人都有机会参与进来,能通过触手可及的公益行动材料进行交流与讨论。


胡艳辉和我们都相信,从信息公开中,能看到公益的温度与远方。



阅读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gnLJ8gCFFWozaTCg0XIg7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