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
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
主持人:“新市民工程”的核心是用现有的技术手段为农民工优质就业创造平台,广典集团在业务上和这个工程有很多重合的地方。
李久鑫:我们关注农民工已经有几年了,最早以职业介绍为主,免费帮农民工介绍工作,为企业提供招聘外包服务。其间我们发现,很多岗位没人愿意去,比如餐饮服务员,有很大的用工缺口。与此同时,在京短期内失业的也有5到10万人,他们为什么不去就业?
现今,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都已20岁出头,大部分人已经打工五六年了。这些人不愿意再做服务员之类的工作,但是很多工作他们又未必胜任,比如管理、技术甚至复合型的岗位。因为他们一直从事的是重复性的工作,他接受的是基础教育。
农民工社会关系断裂
主持人: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里,农民工还是边缘人群,没有融入到城市里来。
李久鑫:农民工进入城市后,集体居住,每天都在工作,和社会接触非常少,圈子很封闭,在这个城市没有形成一个支撑他在城市发展、生活的社会网络。
由于农民工平均就业周期不超过9个月,同事关系也不稳定。一个很夸张的事情,前段时间有个企业出现了跳楼事件,但和跳楼者住在一起的人,却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这说明他的社会关系是断裂的。而事实上,他们是非常渴望并努力争取这种社会化的分享,但他们往往是通过一种很偶然的、零散的社会化交流来分享发展机会、社会知识、未来预期。
农民工自身需要提升
李久鑫:农民工一方面没有办法融入社会,另一方面又很难得到提升。我们在珠三角的一些企业看到,企业正大量采用新技术,换代升级。而企业里的人必须也跟随产业升级,这就面临着自身提升的问题,还必须有提升的通道。
如果说“结果公平”是不可能做到的话,但是我们要做到“机会公平”。“机会公平”是要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来实现的。
■核心
工作中学习是工程亮点
主持人:“新市民工程”在北京如何开展?
李久鑫:培训是“新市民工程”的核心环节,我们叫OJT模式,就是OntheJobTraining,即在工作中学习,这也是工程中一个亮点。现在农民工来这里学,他们要提升,该给他们提升什么?应该是一种学习能力,而针对农民工是一种社会化学习能力,比如学习如何在城市里生存发展,如何在城市状态下,让自己生活更幸福?包括学习技能和人际相处等。
但农民工是低收入群体,要让他先付几千块钱培训费很难做到。所以我跟企业说我这里可以解决劳动力的缺口,但你必须给我提供6个月的培训环境,包括包吃住,提供培训场地,拿出培训时间,按照我们的课程来培训,付给待遇等。
主持人:作为企业为什么既要给钱,又要培训?
李久鑫:人力资源是一种资源,是需要企业采购的一种生产原材料,这就需要两方面,一是需要采购成本,比如工资支付,企业肯定希望找到最优秀最合适的人;二是招聘过程也是成本,我们可以降低他的招聘成本,招到合适的人,并提供相应的入职就业培训。
杨博喻:培训是由“新市民工程办公室”负责。“新市民工程”培训出来的人的表现比他常规招聘的员工优秀得多。他原来挣1200元,经过3-6个月学习走到新岗位上就要挣三到五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