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more>>

新闻动态

新市民工程助农民工优质就业

  • 发布日期: 2010-11-23
  • 点击:21152

    ■意义

    “新市民”成为社会稳定力量

    主持人:请谈一下“新市民工程”的社会意义? 

    李久鑫:以前国家给农民工做培训时,更多是在劳务输出地,没有针对性,不是人家需要的,培训完,有的去广东,有的去北京,虽然有联系,但是很淡。“新市民工程”是集中在就业地,同一届的学员,如果都能留在城市中发展,他的社会网络就建立起来了。能感受到交流互进的朋友的关心,就会有安全感。这样的人就不会成为社会的孤立分子。 

    杨博喻:“新市民”要寻求发展融入城市,就要关爱城市,城市和市民也要关爱他们。我相信,从“新市民工程”出来的人一定不会成为社会治安的隐患,而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目标

    三年内将培养10万“新市民”

    主持人:“新市民工程”的目标是什么? 

    杨博喻:我们设定了一个很大的目标,三年培养10万“新市民”,但是靠我们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依靠各地政府和社会来支持我们,才有可能实现。 

    李久鑫:“新市民”有很多检查指标和进入社会的反馈指标。如果我们真的培训了10万合格的“新市民”,应该能带回100万相关的农民工的影响力。那么这10万“新市民”应该怎么培训?这就要吸收社会各界来支持我们。目标既然已经定了,我们努力把它做到。

    ■个案

    农民工巧用“现代管理学”

    主持人:“新市民工程”中,农民工和大学生的表现如何? 

    杨博喻:“新市民工程”中大学生约占10%。我们原来设计的扶贫模式是一个大学生能带领10个农民工,但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农民工的工作表现却比大学生表现更优秀。 

    李久鑫:第一批学员培训时,有个叫刘营的农民工让我印象很深。最早我们启动一批大学生去带农民工,遇到一个问题,有些大学生不知道怎么教农民工,就很郁闷地讲“我说的话他不懂”。你看,他不讲“我不能够说出让农民工能听懂的话”。而这些优秀的农民工兄弟们就不一样了。刘营也带了一组,发现他也遇到这个问题,他却说:“我一定要挑战自我把这个任务完成。”他不会认为是别人的问题,一定是自己的问题。一周后提交任务,刘营就脱颖而出。让他谈方法时,他说每天开班会时,把培训的内容分成10部分,每个人读一部分,然后刘营发现读一遍还不行,就让每人把书放下,用自己的语言给其他9个人讲出来,这是土得不能再土的方法了,但符合实际的需要,我们后来叫它“刘营教学法”。

京华时报刊登网址: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0-11/22/content_6052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