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活法》目录
微妙玄通的意境追求(上)
在游牧民族的生活中,一次成功的围猎,或是击败了某个部族之后,众人围坐在篝火旁边饮酒作乐,通宵载歌载舞,醉倒在路边的壕沟里,不知道什么时候醒来,这就算是人生高峰体验了。
现代生活中,人们大发横财,飞黄腾达,周游列国,把众多的事物堆积起来,还记在个人名下,暴殄天物地消费掉别人垂涎三尺的东西,或是把某种事情做得风生水起,吸引许多白眼狼来围观起哄,人生也就到头,死而无憾了。
除此之外,不知道这世界还有什么风光,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如今,借泡沫经济暴发起来的土豪新贵们披金戴银,驾着香车宝马在马路上横冲直撞,绝尘而去,便觉得自己不可一世了。
这种“唯物”的生活状况,对于古贤来说,是极其浅表的粗鄙的生活,是一种夷狄的生活、野蛮的生活,与文明毫无关系。他们特别讲究生活趣味的清雅、高贵与深远,讲究生命的品质与活着的况味,而这种讲究是与他们对宇宙本体的认识密切相关的。
作为六经之首的《易经》,是中国文化的原典,传说是伏羲与周文王潜心参悟的结果。它将“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却又没有方位体积、生生不息的宇宙本体称为“易”:“生生之谓易”,而易的运行变化,也就是所谓“道”了。
因此,易与道是相通的,是“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化境。这个化境具足仁慈、智慧与愉悦,因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进入这个深邃的化境中,才能领悟存在的奥秘,使生命传神入化:“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化入其中,与天地万物同归于无何之乡,便是古人认为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而这个境界是超越人的意识思维与感官感觉的,或者说是形而上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所谓形而下,是指显现在我们感官觉知中有形有相的现象,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一些存在者,看起来是有着清晰存在边缘的个体事物。
就像艾青的诗里描写的树木,它们“彼此孤立的兀立着”。在现代哲学中,这种形而下的事物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而形而上的领域则不然。
但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形而下的事物是存在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是最为粗糙的部分;存在最为微妙的部分,则潜在感官意识探测不到的领域,那个领域更加深广,是事物的根部,隐藏着造化之机。就像艾青那首诗接下来所写的:“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的根紧紧地纠缠在一起。”
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证明,我们感官能够感觉到的存在阀度是相当有限的,世界的奥秘存在于我们感知不到的深处。在微观物理的领域,事物之间始终发生着能量与信息的交流。
未完待续
孔见
作家,曾任《天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1980年代致力于西方存在哲学的问学,1990年代转向东方存在哲学的修习,出入于道、释、儒诸家,问道求礼于诸野。
著有《概然世界与人的选择》、《人的本质结构论》等论,出版有思想随笔集《赤贫的精神》、《我们的不幸谁来承担》、《卑微者的生存智慧》,诗集《水的滋味》,评论集《韩少功评传》,小说集《河豚》,长篇非虚构叙事《海南岛传》、《苏东坡时代》,理论专著《穷尽人性的可能——中国古典人文主义叙述》。